学苑简介 网上报名 免费试听 学苑论坛 学苑图书 全国分校

学苑教育
学苑教育同等学力
同等学历在职研究生传播学模拟练习题一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日期:2016-3-30 22:33:22  点击数:

  一、单项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按照批判学者阿特休尔的观点,任何媒介都受制于某种( )

  A.文化

  B.传统

  C.权势

  D.制度

  2.世界着名的因特网最初是( )

  A.作为一种大众传播网络发展起来的

  B.作为一种电子通信系统发展起来的

  C.作为企业内部通信网发展起来的

  D.作为一种组织传播网络发展起来的

  3.创立二级传播理论、倡导确立了实地调查法的传播学奠基人是( )

  A.韦尔伯·施拉姆

  B.卡尔·霍夫兰

  C.保罗·拉扎斯菲尔德

  D.库尔特·卢因

  4.传播研究中对传播功能的研究是源自西方社会学的( )

  A.结构主义

  B.社会功能主义

  C.结构功能主义

  D.功能分析主义

  5.与其他传递、收集受众意见的方法相比,受众调查最突出的优点是( )

  A.分散性

  B.主动性

  C.代表性

  D.灵活性

  6.霍夫兰等人对“一面提示”和“两面提示”所进行的实验结果表明,其有效性取决于( )

  A.信源的可信性

  B.媒介的权威性

  C.编码的合理性

  D.传播对象的属性

  7.传统学派的研究方法总称为( )

  A.实证方法

  B.内容分析法

  C.调查研究法

  D.控制实验法

  8.控制研究的研究对象是( )

  A.传播效果

  B.受众

  C.传播主体

  D.传播内容

  9.一般认为,新闻属于( )

  A.教育性信息

  B.维持性信息

  C.复原性信息

  D.刺激性信息

  10.麦克卢汉媒介理论中的“脱离部落文化阶段”,指的是( )

  A.电子传播时期

  B.文字印刷传播时期

  C.“地球村”来临时期

  D.口头传播时期

  11.着重强调个人心理因素对传播效果影响的理论是( )

  A.社会分类论

  B.社会分化论

  C.个人差异论

  D.社会关系论

  12.在模式的类型中,最常用的是( )

  A.文字模式

  B.图像模式

  C.数字模式

  D.电子模式

  13.“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着眼点是效果形成过程中的( )

  A.态度阶段

  B.行动阶段

  C.认识阶段

  D.情感阶段

  14.人类最基本的信息交流载体是( )

  A.语言

  B.文字

  C.符号

  D.图像

  15.认为大众传播在形成现代社会的“共识”方面所起的作用,远远超过了传统社会中教育和宗教的作用,这一看法出自( )

  A.“培养”理论

  B.“议程设置功能”理论

  C.“知识沟”理论

  D.“编码与译码”理论

  16.和新闻学相比,传播学更加重视( )

  A.历史探索

  B.现实环境

  C.心理环境

  D.拟态环境

  17.李普曼在他的名着《舆论学》中,明确提出传播媒介构筑了( )

  A.信息环境

  B.现实环境

  C.心理环境

  D.拟态环境

  18.在传播控制中,最基本的控制形态是( )

  A.经济控制

  B.政治控制

  C.文化控制

  D.受众控制

  19.反馈这一概念最早出现于( )

  A.线性模式

  B.社会系统模式

  C.控制论模式

  D.传播单位模式

  20.假设某城市有28个街道办事处,先随机抽取5个街道办事处,再对这5个办事处的居民进行普查,这样的抽样方法属于( )

  A.简单随机抽样

  B.等距随机抽样

  C.分层随机抽样

  D.整群随机抽样

  二、名词解释(共2小题,每小题5分,共10分)

  1.可读性

  2.地球村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沉默的螺旋”理论的提出者诺尔——诺伊曼是如何界定舆论定义的?

  2..为什么传播学传统学派的研究注重传播效果而轻视传播主体?

  3..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在论述媒介技术及其发展同社会发展的关系问题上有什么缺陷?

  四、论述题(20分)

  对水灾,地震、劫机、领导人更换、政权变动等重大事件的报道与解释,请用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理论予以分析。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C 2、B 3、C 4、C 5、C

  6、D 7、A 8、C 9、B 10、B

  11、C 12、B 13、C 14、A 15、A

  16、D 17、D 18、A 19、C 20、D

  二、名词解释

  1.可读性:源自英语readability,也译为“易读性”,原意是指新闻,文学作品等易阅读的程度,即作品使读者易于接受和了解,而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由于广播电视的发展,可读性也延伸为广播新闻等节目的可听性和电视新闻等节目的可视性。

  2.地球村:是麦克卢汉在他的媒介理论中使用的一个术语,其含义是:电子媒介的发展使人与人之间的时空距离骤然缩短,天涯似咫尺,打破了旧的时空概念,整个世界似乎紧缩成了村庄(地球村)。

  三、简答题

  1.她认为,舆论的形成背后存在着“沉默的螺旋机制。”因此,她给舆论下了一个双重的定义:所谓舆论,是围绕争论性问题,在没有孤立危险的前提下可以公开表明的意见;是为使自己不陷于孤立而必须公开表明的意见。前者指的是围绕时事性问题的舆论,后者侧重于围绕社会传统、道德、行为规范的舆论。

  2.这是因为:

  (1)传统学派的研究大都站在传播者(“谁”)的立场上看问题,着重点在于探求传播的最佳效果,“对谁”则视为不必探究或无关紧要的。

  (2)这种研究取向,是同美国文化中重实用、讲实惠、看实效的历史传统密切相关的。

  (3)实用至上、功利第一的美国价值观作用于传播研究,自然会形成注重传播效果而轻视传播主体的一边倒的状况。

  3.在这一问题上,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有走向传播技术决定论的极端的缺陷。他的理论忽视传播的占有方式及使用情况的重要性,而且甚至把人类文明发展史等同于传播史,似乎传播媒介可取代整个社会生产力。

  四、论述题

  (1)大众传播具有环境监测功能,可以及时发出如水灾、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各种警告;而对领导人更换也可因消息的传播与扩散而提高其社会地位;对统治阶层来说,如政权变动涉及夺权性质,则可以通过了解敌对或颠覆性活动而控制舆论。

  (2)大众传播具有社会协调功能,可以对上述重大事件进行选择,解释和评论,如宣传防洪、防震救灾,对劫机事件及时妥善处理等,使社会协调一致,并对社会周围的环境作出有效的回应。

  (3)还应考虑大众传播的功能失调这一方面,如对水灾、地震、劫机等重大事件,大量报道或不加分析,也会引起人们的恐慌与不安;或使人无所适从。因而需要掌握好各社会功能之间的平衡和“度”。

学苑同等学力保过班


订阅学苑教育同等学力备考期刊

学苑教育新浪微博
总部地址:北京海淀区知春路111号理想大厦1108室 免费咨询:400-621-8199
版权所有:学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