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苑简介 网上报名 免费试听 学苑论坛 学苑图书 全国分校

学苑教育
学苑教育同等学力
同等学力经济综合考试辅导资料(2)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日期:2016-5-26 14:36:49  点击数:

  41、出口替代战略:强调出口的扩大能刺激并主导国内经济的发展,主张国家要改变为了进口替代而采取的贸易保护政策,推行鼓励工业制成品出口的关税和汇率政策。

  41、经济政策手段:是国家为了实现经济政策目标所采取的方法,它包括政策工具和实施政策的方法两个方面。最高层侧的经济政策手段可以划分为:财政手段、金融手段、行政管理手段、经济法制手段和制度约束。

  42、政府调控经济:是指调控主体运用调控手段,通过一定的传导机制,作用于调控对象,以达到预期的调控目标。政府调控要收到预期的效果,要有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和相应的微观基础,既单向依赖市场的微观主体能对宏观调控措施作出灵敏及时的反映。

  43、财政收入政策:即通过增税或减税及税种的选择调节投资和消费需求,实现收入和资金的再分配。

  44、财政支出政策:即通过政府预算支出的增减及财政赤字的增减影响总需求。

  45、财政补贴政策:即在结构失衡或出现供给“瓶颈”时,提供各种形式的财政补贴,以保护特定的产业及地区经济。

  46、金融手段:是指中央银行通过金融系统和金融市场调节国民经济中的货币供应量,影响投资等经济活动,进而实现一定的政策目标的手段。金融的调节工具有:存款准备金率、中央银行再贴现率和公开市场业务。与财政政策相比,金融手段对短期政策目标的实现具有较强作用。

  47、行政管理手段:是国家行政管理部门凭借政权的威力,通过发布命令、指示等形式干预经济生活的经济政策手段。主要包括信用管制、进口管制、外汇管制、工资管制和投资许可证制度等。行政管制具有强制性、纵向隶属性、强调经济利益一致性等特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当把行政管理手段限制在必要的范围内。

  48、经济法制手段:是指国家依*法律的强制力量来规范经济活动、保障经济政策目标实现的手段。经济法制手段一般具有普遍的约束性、严格的强制性、相对的稳定性等特点。国家通过经济立法和经济司法活动来规范各类经济活动主体的行为,限制各种非正当的经济活动,使国民经济正常运行。 二、简答题:

  1、简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论述的关于未来社会的基本经济特征。(99年考过)

  马克思恩格斯在提示了社会主义替代资本主义的客观必然性的同时,预测了未来社会的基本经济特征。

  (1)个人自由全面的发展。只有在摆脱了私有制的共产主义社会中,人们才能真正成为自然和历史的主人,才能成为真正自由的人。个人自由的真正实现不能离开集体,只有建立在生产资料社会占有的基础上对社会生产进行有计划调节,人类社会才能真正从必然王国进入到自由王国。

  (2)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代替私有制。阶级对立和社会发展的无政府状态是由生产资料的私有制造成的,因而消灭私有制是建立未来自由人联合体的根本途径。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并在此基础上实行有计划的生产是生产社会化发展的必然产物。

  (3)尽快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只有更快地发展生产力和创造相应的物质条件,才能不断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增加剩余劳动时间,为建立一个更高级的、以每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目的的新社会创造现实的基础。

  (4)消灭商品货币关系,对全部生产实行有计划的调节。按照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观点,商品是私人劳动的产物,商品交换是私人生产者之间的劳动交换关系。因此,一旦社会占有生产资料,商品货币关系将被消除,整个社会生产由计划调节。

  (5)在共产主义社会的低级阶段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马克思曾根据生产力的不同性质,明确地把共产主义社会区分为高级和低级两个发展阶段。在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原则;在共产主义的低级阶段,即社会主义社会,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原则。

  3、简述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市场经济是以市场配置资源或调节经济运行的经济运行形态,它不是区分一个社会的经济制度性质的根本特征。市场经济共同的基本特征有以下几点:

  (1)资源配置遵循产权规则。在计划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奉行的是计划规则。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则遵循产权规则。为此,通过产权的界定和保护来确立排他性产权,对于市场机制有效协调微观决策是至关重要的。

  (2)经济主体独立自主的分散决策。在市场经济中,经济决策是由各个独立的经济主体自主进行的,微观主体在给定条件下追求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他们根据对成本与收益的比较,独立地对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等做出决策,并承担相应的后果。经济主体之所以能进行独立、自主的分散决策,是因为它们都拥有明确的财产所有权或控制权,因而有其自身的经济利益和硬的预算约束,并对其决策成果承担经济责任。

  (3)自由和平等竞争。市场经济作为契约经济,所有从事市场交易的行为人的地位和机会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他们在机会均等、交易公平的准则的约束下自由地参与市场竞争,这包括消费选择自由、开业自由、就业选择自由和交易自由等。没有任何人或机构可以强迫他们所不愿意做的事,他们进行竞争所凭借的是各自的经济实力和比较利益。

  (4)市场价格协调的微观决策。资源配置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把有限或者说稀缺的资源配置到最需要的地方,从而使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在市场经济中,市场价格的变动就是显示产品稀缺程度的信号。价格由供求关系决定,又反过来调节供求,引起生产要素的流动,从而实现在整个国民经济范围内的资源配置。价格信号的作用在市场经济中无所不在,贯穿于经济运行的始终,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调节着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

  (5)按生产要素贡献和市场效率分配。生产要素价格是由生产要素在经济活动中的贡献决定的。生产要素所有者的收入水平取决于要素价格水平,它的具体表现形式主要是劳动工资收入、资本利息收入、土地(房产)租金收入和企业利润收入。按生产要素贡献和市场效率进行收入分配,也就是按它们的市场成果进行分配。它可以刺激经济主体实现生产要素的最佳组合和有效利用,从而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4、改革以来,我国经济中计划与市场的关系经历了怎样的演变过程?

  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之前的这段时期,理论界主要是围绕怎样看待市场的作用、怎样认识和对待商吕货币关系,是否应该利用价值规律等问题展开讨论。

  第二阶段,1978年至1983年,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改革思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理论界有越来越多的人认为,社会主义经济中客观上存在商品货币关系,价值规律不仅在流通领域发挥作用,而且在生产领域也发押作用。

  第三阶段,1984年至1987年,提出了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理论,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了以下论断:商品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不可逾越的阶段;计划经济与商品经济具有统一性;计划与市场板块式结合。

  第四阶段,1987年至1992年,提出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党的十三大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计划与市场的作用都是覆盖全社会的,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应有机结合。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经济运行模式。

  第五阶段,1992年以后。DXP在1992年春的南方谈话中,明确提出了“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的重要论断。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党的十五大进一步确认,“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党的十六大重申:“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5、中国的过渡经济有哪些基本特征?(考过两次)

  (1)中国的社会转型是工业化和市场化双重转型的统一。中国的市场化是与工业化联系在一起的,面临着市场化与工业化、现代化的双重转型。

  (2)中国的市场化是以社会主义制度为基础的体制转轨。一方面,中国向市场经济过渡是在社会主义宪法制度的基础上进行的。这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市场化的模式和道路,规定了中国市场化的可能性边界和基本的约束要件;另一方面,现实的社会主义是建立在市场经济基础上的,市场关系的形成反过来会影响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演变。

  (3)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首先是一种经济体制或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过程。因为,市场制度是一个由多方面内容组成的有机整体,向市场经济过渡不仅仅涉及资源配置方式的变化和经济体制的转型,而且包括了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深刻变化的整体性过程。

  (4)经济过渡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脱离具体条件而独立存在的一般市场经济只是一种理论抽象,而不是一种现实的存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能简单地照搬某种抽象的理论或某一国家的体制模式,而只能在有条件地吸收和借鉴外国建立市场经济的经验的基础上,把关于市场经济的一般理论与具体的国情相结合,在实践中逐步形成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

学苑同等学力保过班


订阅学苑教育同等学力备考期刊

学苑教育新浪微博
总部地址:北京海淀区知春路111号理想大厦1108室 免费咨询:400-621-8199
版权所有:学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