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苑简介 网上报名 免费视听 学苑图书 全国分校

学苑教育
   学苑中心 > 管理类联考 > 学苑公告 > 正文
新加坡国立大学商学院宋照礼:数字技术与人类工作的未来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日期:2018-2-27 5:46:24  点击数:1322

新加坡国立大学商学院宋照礼:数字技术与人类工作的未来

 
这,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

每天都有层出不穷的新技术和新应用,比如无人机、机器人、AR、模拟会议、无人驾驶、AlphaGo等等,在人类的生活中普及。


很多新词汇,比如自动化、数字化、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机器人、物联网、5G、个人移动终端等,也都随之出现。


其中,关于人工智能的话题也成为全球业界与学界争论的焦点。


教授简介


宋照礼

新加坡国立大学商学院宋照礼:数字技术与人类工作的未来

新加坡国立大学商学院

组织与管理系副教授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人力资源与劳资关系学博士

研究领域:求职和再就业、行为遗传学、情感瞬间评估、员工行为与发展、中国式管理


以下内容来自新加坡国立大学商学院副教授宋照礼在2018华南校友年会上的主题演讲


关于人工智能的争论


今年,人工智能备受关注。部分原因在于,扎克伯格(Facebook创始人)和马斯克(SpaceX创始人)之间开展了一场极具影响的辩论——人工智能对人类的冲击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


新加坡国立大学商学院宋照礼:数字技术与人类工作的未来

▲SpaceX创始人马斯克(左)与Facebook创始人扎克伯格(右)对人工智能的影响持相反观点。【资料图片】


马斯克认为,如果没有恰当监督,人工智能在人类战争中扮演的角色将会是毁灭性的;而扎克伯格则认为,人工智能会使世界变得更好。这次讨论在美国激起了非常巨大的反响。


很多人支持扎克伯格的观点。谢尔盖∙布林就认为,人工智能能让人类的生活更加进步;比尔∙盖茨(微软创始人)认为,劳动力解放可以给老人带来更好的生活并减少阶级差距,不过机械也应该收税;吴恩达(斯坦福大学人工智能实验室主任)认为,虽然人工智能取代工作是个大问题,但失去原有工作的人们可以获得更好的教育机会,从而获得其他工作;拉里∙佩奇(谷歌创始人)则说,在AI时代我们可以通过每个月放假两周或每周只工作四天,来缩减工作时间,解决工作岗位的问题。但是,史蒂芬·霍金(著名天体物理学家)认为,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将会终结人类。


AI与新计划经济时代


在中国,马云(阿里巴巴集团主席)则提出了一个新计划经济的概念。他说,1930年,因为人们相信市场有“看不见的手”,所以市场经济取得了胜利,但是现在我们手中掌握的数据,使过去看不见的手得以显露真身。


而刘强东(京东董事局主席)则在媒体访问时提出了“数字共产主义”的说法。他认为,过去很多人都觉得共产主义遥不可及,但是这两三年技术发展,让他觉得共产主义其实可以实现。因为机器人可以代替人类完成所有工作,从而创造出巨大的财富让人类享用。国家负责将财富分配给所有人,也就不会再有穷人和富人之分。


新加坡国立大学商学院宋照礼:数字技术与人类工作的未来

▲中国两大电商集团主席马云(左)与刘强东(右)提出“新计划经济”和“数字共产主义”的概念。【资料图片】


对这两位大咖的说法,经济学界几乎都是反对的声音。比如,张维迎(北大经济学教授)认为企业家的决策一定是超越数据的;钱颖一(清华经管学院院长)则认为,人类几十年的实践表明,计划经济无法替代市场经济;吴敬琏(经济学家)认为,用计划来管理经济目前尚未有成功的案例。


2017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上,马云又提到机器会取代大部分机械性的工作,而人类将会从事更有创意、更有创造性的工作,服务业一定会成为未来就业的主要来源。


2016年以来,全球的各种经济机构以及智库,也就这个问题发布了各种报告。人工智能对我们工作的影响有几个层面,中国对这个问题的讨论往往是浅层次的,而美国则能从更大的学科布局串通角度进行讨论。


新加坡国立大学商学院宋照礼:数字技术与人类工作的未来

▲2018年2月,宋照礼教授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商学院华南校友年会做主题发言【华南校友会图片】


对于新技术对工作的影响可以从三个角度分析:


第一是对工作的分析,即工作是什么,意味着什么;第二是对技术的分析,包括数字技术、人工智能等,要分析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这两个层面。而技术的应用又带来了第三个角度的分析,即对劳动力市场的分析,包括人口特征、产业结构和技术替代劳动等课题。


人工智能取代工作?


对于工作被技术取代的可能性,麦肯锡的一份报告提出,只有不到5%的职业会百分之百被人工智能或者数字化取代,60%的职业会有超过三成的工作内容能被自动化取代,而绝大部分工作都会被数字化。


人工智能不能完全取代的职业有:心理医生、立法者、CEO、时尚设计师等,都是一些具有创意性的工作。管理类、专业知识、即难以预测的体力劳动,往往不容易被取代。


最有可能被人工智能取代的工作,包括了数据搜集和处理、高密度的体力劳动,比如说流水线作业等。举例来说,酒店的餐饮服务员从事的是可预测的体力劳动,就很可能被取代。而教育服务,大部分是涉及专业知识和沟通,则不容易被取代。


而从各个国家的工作被自动化的潜力来说,最高的是中国,其次是美国。在产值、GDP和工作人口上,会受到自动化或者AI技术数字技术影响最大的,也是中国。


麦肯锡认为,激进一点来说,最早在2025年,世界就会面临自动化技术的腾飞;而保守来说,最迟到2045年左右,人类自动化技术也就应该完善了。世界可能很快就受到自动化或数字经济的影响,从而发生改变。如果是这一改变的速度较快,那么到2036年就会有一半的工作时间由机器负责,到2066年则几乎所有的工作都会自动化进行。


这种情况下,人类不需要工作,或只负责1%的工作时间,其余99%都由机器完成;如果速度较慢,则到2030年时的比例只会有2%。但在麦肯锡看来,技术替代工作的趋势是不可阻挡的,只是时间的长短而已。


技术可以创造出新的工作


从工业革命开始,技术对工作的影响已经持续上百年了。美国的农业人口从1840年以后持续减少,制造业人口虽然出现过提升,但在上世纪中期又持续减少,只有服务业等第三产业是持续增长的。所以,产业的转移对劳动力的影响是一个一百多年来持续发生的现象,并不是今天才出现的。


AI技术和数字技术对职业产生多大的冲击,相较以前人类受到的冲击,其实并不是最大的。比如像日本、德国、和美国的农业,在一百多年都来经历了非常巨大的变化。因此,麦肯锡认为,人类有足够的经验应对人工智能和数字技术带来的冲击。


另外,技术除了替代工作以外,还可能创造出新的工作。麦肯锡的报告提出,未来可能有七个方面的相关技术,会产生新的工作。比如,收入增加会带来新的需求,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印度等,随着收入的增加,人口消费的需求也会增加。


因此,对消费品、医疗健康和教育的需求,都会催生更多的新工作。再比如老龄化,这方面的需求在中国尤为突出,其所带来的也是医疗健康方面的需求。另外,随着家务劳动的市场化,这方面也会出现较大的岗位缺口。在很多发展中国家,家庭主妇是没有收入的,但是她们却承担了育婴、早教、做饭、洗衣服等工作,而这些工作未来都会市场化。


值得注意的几组数据


麦肯锡报告还预计,在2016年至2030年间,美国会多出2400万个富余劳动力。也就是说,美国面临的情况将是,工作会被替代掉,但是市场无法产生出新的岗位。因此,美国需要改变现有的政策,创造出更多的工作。


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到2030年,则会出现1亿人的巨大缺口。相比之下,印度则会有将近2亿的富余劳动力。因此,未来中印如何进行劳动力的互通,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中国目前超过60岁的人口占9%,而到2030年,超过65岁的人口将占17%,中国届时将进入超老龄化的时代。此时,中国的工作时间有16%会被自动化取代,其中变化最大的是服务业,包括收银员、服务员等,会有将近6千万新工作出现。


到2030年,中国有1.18亿人会改变工作或失去工作、有700万到1200万人会改变职业。如果自动化进程发生地较快,届时中国将有2.36亿人离开原来的工作岗位,有8000万到1亿人改变职业。总体而言,会有13%的人会改变他的工作性质。


新加坡国立大学商学院宋照礼:数字技术与人类工作的未来

▲宋照礼教授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商学院华南校友年会上与校友们分享人工智能课题【华南校友会图片】


技术应用方面,数字经济在中国的发展势头良好,中国在互联网消费领域远远领先其他国家。在应用层面,包括电子商务、物流等,与美国相比都有相对较大的优势。


计算能力方面,从2014年至2016年,都由中国公司问鼎全球,远超过美国公司。另外,中国在金融科技、虚拟现实、自动驾驶、可穿戴设备、教育技术、无人机、3D打印、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等方面的投资,也都处于全球领先的水平。


不过,2017年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论文发表数量虽然是最多的,但是引用率却排在第三,低于美国。初创型独角兽企业的数量方面,中国只有3个,美国则有39个。


各国政府如何应对人工智能时代?


未来人类能否不需要工作,由国家给我们分配收入就可以了呢?去年,瑞士“全民发钱”的提案失败了,而世界上也没有哪个国家曾采用过这样的政策。不过,历史上确实有过几次这样的试验:在一个小区域里,给居民“发钱”而不要求他们工作,以检测此类举措对社会的影响。


第一次试验是在1970年的加拿大,实验的结果是,家庭主要的收入来源者的工作时间并没有减少,生活质量也提高了。2011年到2013年,印度在八个村子里也做了类似的试验,发现人们的工作时间没有减少,反而创业、教育以及女性参政议政得到了大幅提高,显示发钱不会影响人们工作的动机。


最近也出现了好几个试验,比如,美国2017年在加州开展了一项1000人的试验,每个月给每个人发1000美元,延续三年。另外,乌干达和肯尼亚两个地方也开始试验。但是,这些实验到现在还没有确切的结论。


2014年,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在国庆日讲话中提到,未来要帮助人们发展和提升他们的技能,发展出一套整合性的教育体系,培养和辅助新加坡人不断提升自己。此后,新加坡把技能培养上升到了国家政策的层面,提出了产业转型地图。


其核心理念就是人力资源的进化,要求加快通用型的技能和能力,此类技能和能力一共18个,旨在适应社会的变迁,包括共同技能、计算思维、创造思维、决策、人社发展、数字扫盲、全球思维等等。


另外,新加坡政府还计划在包括制造业和服务业等在内的32种职业中,重新构建技能框架,其中有14个已经在这两年完成了。


总的来说,技术发展会带来总体经济效益的提升,这是全球必然的趋势。提前采用新技术的国家将获得先发优势,从而回避可能产生的社会冲击,让国家在未来拥有更大的竞争优势。


美国在奥巴马政府时期,奥巴马科技办公室有三个报告针对人工智能领域,但今年特朗普上台以后,却没有听到类似声音。美国政策的不连续性,导致其很难应对数字技术以及AI对劳动力市场造成的冲击。相比之下,新加坡则具备稳定的政府架构,能够积极应对此类变化。


从目前的信息来看,数字化、自动化会替代大约50%的现有工作,并对不同类型的工作产生不同影响:程序化的工作最可能被替代,非程序化的工作还会继续存在甚至增长。约在2036年至2070年间,替代率将达到50%。届时,将有相当多的劳动者需要再培训或转换职业。


对中国而言,技术发展对中国经济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其对劳动力需求的促进,远大于技术替代导致的工作减少。到2030年时,中国会有接近一亿人的劳动力缺口,中国未来13年需要面对的是劳动力短缺的问题。


中国未来劳动力需求主要出现在服务业,包括零售、餐饮、医疗、护理、教育、及城市服务等。人工智能和数字经济带给中国的影响将是十分积极的,因此无论是中国政府还是企业个人,都应该积极拥抱数字经济、数字技术以及AI。


新加坡国立大学商学院宋照礼:数字技术与人类工作的未来

▲新加坡国立大学商学院华南校友年会2018年2月在深圳盛大举办,

宋照礼教授与新国大副教务长梁慧思教授、

新国大商学院中文EMBA学术主任乌耀中教授共同出席华南年会【华南校友会图片】

  我要报名
姓  名: E-mail:
电  话: 如何知道我们:
预约课程:  免费赠送管理类联考英语词汇课程
 免费预约管理类联考MBA、MPA、MPACC基础班试听公开课
 免费预约MBA提前面试备考讲座
备注信息:
学苑保过班
地址:北京海淀区知春路111号理想大厦1108室 邮编:100086 传真:010-62511251
版权所有:北京学苑科技开发中心